现在有些人喜欢宅在家里,不喜欢出门。看看电视剧,玩玩手机,点外卖,玩游戏,舒服的很。而这类人,我们就称之为御族。
社交天性
人是社交动物,我们都知道。《社交天性》一书中说,与人打交道,才是真正的财富。想想你被别人拉黑之后的痛苦,求关注的渴望,那都是社交的力量。
既然人是社交动物,为什么现在有那么多人愿意一个人关在家里,长期不和人打交道也过得很好呢?
比如日本是出名的御族国家,有个御族从16岁开始整整27年没有出过门,被称为“日本第一御族”。
人喜欢社交,但是御族不喜欢社交,这不是矛盾了吗?后文会解释这一现象
《社交天性》这本书讲到当你这会儿什么事都没有,坐那里发呆的时候。
你的大脑在干嘛?一会儿想想这个人,一会儿想想那个人,一会在这关系里待一会儿,一会在那个关系里。做梦都是与他人的各种关系。这既符合我们的日常经验,也符合科学家的发现。
我们大脑有个区域是“默认网络”,也就是一个会在默认情况下打开的网络,就是会自动启动的程序。
这个默认程序就是社会认知,就是你对自己、他人以及你和他人关系进行的思考。你只要休息,就会想跟他人的关系,这是大脑的天性,你逃不掉的。
认知差距
《社交天性》可以解释很多现象。
第一个现象是,为什么人的认知能力看起来差距极大,但是生存能力差距没有那么大?换句话说,为什么有的人看起来笨笨的,能力没有那么好,但是混得也不差?
没听懂吧。
简单讲就是认知能力强的人,天天集中精力思考问题;认知能力不那么强的人,好像天天什么都没想。但其实他在想人际关系的事,大家智力活动的底盘其实是差不多的。
所以一个人的成就跟勤奋、智商的关系没我们想的那么大,人家时间没闲着。他某个方面的能力,没准比我们还强一些。
还有一个现象,就是为什么聪明人往往都不好打交道?
本事大的人,往往脾气不好。过去,我们以为,这不过因为他们自负,骄傲,看不起人。但可能并不是什么性格因素。
你想,聪明人,往往善于做目的性很强的思考。
比如做数学题,比如实施某项计划。问题是大脑的带宽就那么多、时间就那么多,干了这样,就不能干那样。目的性很强的思考多了,那种漫无目的的社会性思考就少了。
这两个神经网络,是互相矛盾的。就好像跷跷板的两头,你开启我就关闭,一个打开的程度高,另一个关闭的程度也就高。
聪明人做的社会性思考少,人际关系的连接度就低,同理心就差,所以显得脾气大。
第三个现象,也就是“御族”的现象。
其实你想,一个整天宅在家里的人,是什么都不干吗?不是的。
按照今天讲的理论,一个什么都不干的人,会在人际关系里面想三想四,这是下意识的,他自己都控制不了的。所以,他反而会约人吃个饭打个球聊个天什么的,这样的人不会宅在家里呢。
宅在家里的人,上网、看小说、看视频、打游戏,通常都忙得很。他的大脑是在用于那个目的性很强的活动。简单讲,他们一直在“工作”,很忙。
他们不是懒人。是一帮被目的性智力活动占用了全部大脑带宽的人,他们恰恰不懒、是一点时间都不肯浪费的人,是没空想人际关系所以也人际关系能力低下的人。
想到这里,不禁倒吸一口凉气哈。我们从小就被灌输一种观念,要珍稀时间,要把时间安排到各种有用的事情上,结果发现,忙得不是地方。
但是在现在的商业环境下,每一种商业服务都把自己打扮成非常有用的样子,占用我们的一部分时间。它们在我们的脑子里挤来挤去,最后的结果,就是我们被迫关闭了那个至关重要的默认网络,和里面的社会认知功能。
最后的结果是:我们追求能力,但到头来反而是对自己的能力造成了致命的损害。
第四个现象: 为什么创业者群落里,比如硅谷、特别流行冥想?
刨除冥想中的那些神秘主义色彩的活动,你会发现,
它其实最核心的作用就是一个,强制性地把大脑清空,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身体和心灵内部,把目的性很强的认知活动暂时关掉一会。
这个时候在冥想结束的那一刹那,我们才有可能回到对人际关系想三想四的本来面目,重新回到一个人的正常状态。
人的天性不变,现实中看到的很多现象都可以用社交来解释。
祝今安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数字藏品 » 御族真的不爱跟人打交道吗